辛普猴

InkTober-31天的作画挑战-借着算法密集提升你的作画能力-上

这世上有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自己作画能力的办法吗?

我是说,在美术考前班之后,你还有过如此短时间内快速且大幅进步绘画水平的阶段吗?毕竟没有了高考的压力、没有了大学改变命运的压力,也没有了老师的指导、同学之间的激励,哪怕不用暂时无需面对生活的压力,在20岁以后要独自一人密集提升自己作画水平的“修行”,仿佛是不太可能的事了。

如果你对此心有不甘,仍想着或许有那么一天要再上一节台阶,却又不知从何而起,那么试着听我来说说和InkTober的过往经历。

知道InkTober的时候,我已年过35岁,虽然下决心后半生以创作漫画为主业。但说实话,之前的十年一直对着电脑上的手绘板在画不着调的东西,也早已想不起上一次密集型的高强度作画训练是什么感觉了。

所谓的不着调的东西,指的是画时没有风险、画时不带触感、画完没有痛感,两天后就不记得了的那些画;所指的密集型高强度训练,是指画那些画家们普遍不擅长的、不爱画的、难以画的好的枯燥的,需要重复的,作为画家却又逃不掉东西。比如人的手、脚、五官,苹果、苹果的坑,瓦罐的边,等等你想到就头痛,却又明知道有人就是画的好你再鄙视再回避也没有卵用的东西。

2009年,美国插画、漫画作者Jake Parker发起了一个叫InkTober的挑战活动,即连续一个月用墨水作画并分享到社交媒体上。

每年10月,这一活动都会在社交媒体上以#inktober的关键词,引来无数绘画爱好者参与。时至今日,这一汇聚线上线下、多方共赢的创意活动,仿佛全球秋季马拉松一样,又进入了新的一年了。

Inktober的三个规则:

1. 在10月份的31天里,每天用墨水画一张画,你想画什么由自己而定;

2. 分享到社交媒体上;

3. 加上关键词#inktober#。

除此以外,基本上没有任何限制。你可以用任何你喜欢的画材作画,甚至是数字绘图。但既然叫Ink+Tober,那自然是用墨水最佳。这个想法打破了几乎所有美术教育和商业约稿的重重枷锁,将许多在创作和技巧上停滞不前的画家们解放了出来。

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,都有着迷茫不知该画什么,瞎画乱画随心画的绘画爱好者。当他们看到这个想法时,仿佛突然有了一根线牵住了自己,这想法让人跃跃欲试。大量的画家加入其中,在社交媒体还处在图片的低流量时代,用手机拍下自己的画,分享出去并收到各种鼓励的做法,一时间获得了各种正向的激励,尤其是来自同行们的,也联结了属于画家们各自的在线社区。

Jake Parker说自己最初创立这个挑战,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勾线技术。英语里Inking,就是指漫画里的上墨线的意思。但没想到算法给了这个想法强大的推力,众多画家加入其中,众人拾材火焰高,很快大家就开始拓展各自对Inking的理解,有的琢磨各种墨水的画法,有的用淡墨,有的用彩墨,有的用针管笔,有的用毛笔,各种画法不亦乐乎。

一时间,画材店的生意暴涨,社交媒体平台的内容质量也大幅提升,不少线下的出版商和画廊也开始加入进来搜罗好作品。这算是社交媒体初期,算法和平台都还未金融化之前,相当有规模的一个艺术与流量彼此互惠的案例吧。

同时也证明了:一个好的主意,可以在不用砸钱的前提下,借助现有的科技,带动创意的齿轮,让大家都能获利。

每年的这31天里,人们每天睁眼便开始琢磨:今天该画什么,用什么来画,怎么画下一张;许多人声称,他们不仅在这31天里做到了此前几年都没有做到的事:有的说他们找到了自己早就应该确定的作画主题,有的人声称自己找到了自己的绘画风格;也有的人说自己通过分享画作,找到了世界另一端的共同爱好同类题材的朋友;更有的人,狂涨了粉丝或是接到约稿,走上了专业画家的道路。

这个挑战虽看起来很简单,但其实也不容易。很多兴致勃勃充满干劲的画家,才画了三天就做不下去了,因为他们发现到第三天,想法就已经用完了,或是体力用完了,或是抽不出时间了。所有你最初以为自己很激动的创意,都撑不过三天。那之后就陷入了凶猛的自我怀疑和困惑之中。很多人在抱怨自己创作限制太多的时候,在此时惊讶地发现,当没有任何限制的时候,事情并不会因此而变简单😄。

我最初知道这个活动的时候,已是2016年。那时正在构思辛普猴第一集的故事,是非常迷茫的时期,除了辛普猴这个角色,我还什么都没有构建出来。不仅故事毫无头绪,对画法也很没有头绪,每一天都对着草稿本像傻子一样瞎画,有时候画一整天也不知道画了点什么。当我得知Inktober时顿觉得有趣,就立刻参与其中,用现有的工具画了起来,当然是以辛普猴为主角啦。(见下图)

最后,正如像每个跟风去跑马拉松的一样,我在各种规格不同的本子和纸上瞎JB画了几天,最后忘了数日子,有时候关键词也忘了填,断断续续就这样半途而废了。

但仅仅是这么几天,我从中尝到了不小的甜头:

1. 是我发现,强迫自己每天完成一张画的挑战,迫使自己站在项目管理者和执行者的角度上,长远地做计划,并踏实且享受地去执行,这是任何一个漫画家都必须非常在行的事;

2. 是这种长期的规律的产出状态,迫使自己形成规律的创作状态,是非常难得的,如果做不到这一点,就永远无法画出有规模的作品出来;

3. 是连续一个月不间断地沿用同一主题,同一画材和同一规格来画,真的是找到自己绘画语言-俗称风格的最好(或许是唯一)的办法。

当然,社交媒体账号也会因此多了不少新的关注者,但我并不在意关注者人数,和点赞的数量,而是来自同行之间的反馈和评论。彼时的社交媒体,还有一个同行能找到同行的氛围,会让你有一时间找到新的社区的感觉呢。

那之后,我决定来年的十月,一天不拉滴、认认真真滴参加一次Inktober,看看能有什么提升。

(未完待续)

辛普猴漫画创作故事-后浪漫专访(节选)-上

辛普猴,一个生活在纽约的前街头篮球MVP,如今是日常拖欠材料费的传统木匠,巨大的生活转变经常令他烦闷不已。

就在他再次陷入生活困境的时候,人工智能误打误撞推送了一本内附整蛊赖账客户教程的中国古书《鲁班经》,现收藏在纽约公共图书馆内。恨不得讨厌鬼客户立刻倒霉的辛普猴,迅速踏上了寻书之路。然而,在图书馆等待他的,除了这本书,还有数不清的“丧尸”……

以下内容为我们对这一古怪又包罗万象的世界的创造者,《辛普猴在纽约公共图书馆》的作者张啦嘎的专访,欢迎大家一起穿越到书中世界背后,了解辛普猴的前世今生。

本文为部分节选,全文请见后浪漫微信公众号公众号

PART.1 关于辛普猴

Q1:为什么选择“辛普猴”这一形象来作为漫画主角?这个角色是如何诞生的?

A:漫画作者的世界,各有各的起点。有的是由故事情节开始,有的则是由某个机械设定、或某个场景开始,也有的是从一首曲、或一首诗开始的。辛普猴的漫画,最初是以角色为起点、围绕这一点开始逐渐扩展和营造他周围的世界,开始创作的。

辛普猴的角色诞生要追溯到2012年,那天我在旧金山的唐人街闲逛,回家后根据街景的照片画成了一张画。(见下图

是的,一开始,并没有猴子,我只是随手把那个戴墨镜的小哥画成了一个猫头人。那时我已经许久许久没有在纸上画画了),我想这也许是个开始。我何不就在这个文化、种族和语言都融合的环境中,再加上个物种的融合的设定呢?

两年后,也就是2014年,我在速写本上画下了这张辛普猴,这差不多是他的第一张全身的上色的画稿。他脚上的鞋和滑板,来自电影《回到未来》(见下图)。当时,我还并没有想到画成漫画,也完全不会写故事。但我隐隐约约觉得,要围绕着这个角色画点什么的话,总得和我最爱的篮球扯上点关系吧。而要打篮球的话,没有猴更适合作主角了。因为篮球是最需要发挥上肢(特别是手掌)灵活性的运动之一,别的动物都没有和人这么接近的手,不是吗?

辛普猴的由来

“辛普” 取自英文“Simple”(简单)的谐音,“猴”放在最后,象征他的身份族裔,同时也是他的姓。在这部漫画里,那些狗哥兔妹犀牛大爷的,都用这个结构命名,于是有了凉皮喵、杰克拉多、清风羊,明月兔,查克犀等等的。在不久的未来的社会,有着这样一群半人半猴,或半人半猫、半狗的族群,和人类一起混杂着生活着。这便是漫画中世界观的开始。

辛普猴刚诞生的时候,他的身上就有两样东西是伴随他而来:一是篮球,二是木匠。前者代表他的过去,后者代表他的现在和未来。他是一个曾是篮球运动员的木匠,所以诞生于30年代的美式木匠背带裤(Carpenter Jeans)和90年代样式的篮球鞋,成了第一集《辛普猴在纽约公共图书馆》的标准着装。为了颜色搭配,我又给他加上了一件有中式盘扣和丹宁布裁剪的红色粗布背心。辛普猴的圆寸发型,和我这个年纪(生长于80年代)大部分爱打篮球的孩子是一样的。他的鬓角的造型,来自我大学时要好的哥们儿,还有那刚毅的站姿-即手肘微撑、双膝之间分开到可容一颗篮球的宽距、以及永远是“颜扣你没商量”的球场直男神情,都是他气质的标配。

Q2:为何选择纽约公共图书馆作为故事背景?

A:这些年我一直住在纽约,图书馆所在那个区域叫中城区,是我常去活动的地方,那里周边还有叫“MidTown Comic”(中城区漫画)、日本的纪伊国屋书店、和Book-OFF(卖二手漫画书和手办玩具的书店),都是我“刺探业界情报”的区域。

我记得第一次来到纽约公共图书馆的时候,就像辛普猴一样一边摸着墙和扶手,一边赞叹不已地往楼上走,去看那个号称世界最大的图书阅览室。这栋建筑在周边第五大道繁华的商业街和商务楼包围下,其实并不起眼,可是走进去才知道这栋建筑的材料和建筑本身只可贵。

我听说其中三楼的玫瑰主阅览室,有足球场一样大小的空间中没有一根梁柱,仅靠四周墙壁支撑,便想亲眼看看。谁知因为天花板有块墙砖掉了下来,导致其中最大的两个阅览室关闭维修。那天便没能看到这个阅览室,既让我带着遗憾,也成为了下一次再访的期盼。两年后,我终于目睹这间阅览室全貌,在赞叹之余,便诞生了将漫画的故事置于其中的想法。(见下图)

第一章第二十九页,辛普猴站在玫瑰阅览室的原稿

后来我读了一些这座图书馆的历史,看了大量的图文资料,以及其建造的那个时代的纽约市的历史变迁,我觉得十分有趣。今天的中国也在大规模城市化,各地的图书馆也在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,会不会有人对这座120年前建造的图书馆的故事有兴趣呢?这其中部分内容我也画成了插图笔记,收录在每章结尾的地方了。

彼时的我,虽有画一部长篇漫画的雄心,却对场景的绘制感到信心不足。啊,其实除了对画打篮球的直男有点信心,画其他的信心我都不太足啊!可是如果没有足够扎实的场景,读者是不会代入故事的。面对这座“扎实用料”,“工程严谨”,“历史够久”的建筑时,我想,至少为了当年造出这栋建筑的工匠们,把当年没学透彻的建筑透视再拿出来练一练,这点诚心还是应该得有的。

于是便下了决心,将这座建筑作为漫画的场景取材地。我画不了江河湖海、大山大河那般景色,但画个就在眼前、可以不花钱就进来随时取材的图书馆,总还应该做得到吧!对我来说,把自己设身处地的放在环境里,是最重要的取材,这样经过亲眼所见、用自身丈量过的场景,完成后的画面,和网上找来的照片,是完全不同的。

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,把整本书的情节统统在这座建筑里搞定,整出了一个“密室逃脱”的故事设置。也有了让辛普猴的故事,每一集都发生在世界上某个公共文化建筑为场景的“系列”的想法。

Q3:我们可以在这个“人工智能╳赛博朋克”故事中看到:纯人族、兽族、传统工艺、未来科技、美国文化、中国古典元素等……能创造出如此多元的世界,您是如何产生这种创作灵感并进行编剧的?(喜欢科幻?热血?受到什么影视/漫画/文学作品影响吗?)

A:其实我觉得,赛博朋克已经是上世纪末的过时概念了。在80、90年代的时候刚看到的时候,那当然是非常超前非常酷的想法,因为那时的人压根没听说过、也想象不出这样的景观。可如果今天的创作者还去捡那个年代吃剩的,就太没出息啦!而且就方法而言,漫画创作最好的永远是从文本出发,而我至今从未读过影响赛博朋克浪潮初始的那几本文学,如《神经漫游者》等,如果要随着“我也要搞赛博朋克”的想法去描绘,就只有死路一条。

至于人工智能,我懂的也极少。其实第一集《辛普猴在纽约公共图书馆》中的科技发明和人工智能,都是在十年前写故事的时候设想的,到2024年的今天,其中大部分东西,都已经近在咫尺,不少甚至都已经超前了。中国的科技发展,正在以极其惊人的速度往前飞奔啊!每一天都能看到有新的东西被发明出来,每一项尖端科技都在不断地突破,没有人能知道五年后我们身边会出现什么样的科技产品。这也是我在创作第一集期间非常大的焦虑之一,我就很担心书出来的时候,其中绞尽脑汁设计出来的东西,被完全更先进的新产品比下去,被大家嘲笑。

不过我还是赌对了一件事,那就是KIWI这个数字设备。在设想这个设备的初始,我的想法就是:要抹去我们眼前一切带有屏幕的数字设备,手机、平板、手表、电视、电脑屏幕等,用一个完全不同的,足够小又不至于看不见的、且可携带的设备取代。KIWI的造型,来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那两扇缓缓打开的卷轴。KIWI的设计,可以竖着使用,也可以横着使用,其顶端是有跟踪人眼的扫描皆投影功能的端头所在,侧面则可以像中国的古书一样,展现出如纸面一样的平面的阅读媒介。(见下图)

KIWI的设计草图

怎么样,是不是很帅?这个设备虽然将来也会有,但我肯定是第一个想出来的。因为主角是猴,便起了个与猴相配的名字(KIWI即猕猴桃)。

这里有个好玩的故事:在第一章第20页第四格,原本我的初稿里辛普猴对KIWI说了一句黄段子,但编辑老师跟我说:你这种下流话是不可能出版的。于是我们一起想出了现在这句“用免费的人工智能真是折寿啊!”。现在,我觉得现在这句比原先的黄段子更好玩,它体现了现在人们每月应对各种多层次数字服务月账单的麻烦心情。结果看来,这一句倒确实挺赛博朋克的,哈哈。

我生长于80年代,从小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片长大。那些丰富的中国民间美术形式(皮影戏、剪纸、面具、泥人等等),滋养了我们这一整代人。我爱中国民间艺术,也因此爱上了全世界各地的民间艺术。如果有任何机会把传统民间艺术融入漫画里,我都不会放过的。2002年,我给一本小说画过一本插图,书名叫《那多三国事件簿-之桃园三结义》,全书的插图都是我用中国皮影戏的形式画的。

后来我在留学期间迷上了动画,也用过皮影戏的的样式作为动画短片的造型(见下图)。

动画短片-Le Slam D’encre-墨-灌篮,使用皮影形象和水墨影像做成的动画短片,于2017年在法国留学期间完成的DNSEP毕业设计作品。

所以我已经是文化输出惯犯了!在本书中,KIWI给辛普猴讲了一个全息动画播放的故事,我就又把这皮影戏的形式用上了。在不久的将来,中国的科技和传统艺术一定会传到世界各个角落,一个自动生成的皮影形式的介绍动画,那自然是司空见惯的。

至于传统手艺,我自己就喜欢做木工,把自己最擅长的兴趣爱好带入到漫画作品中,是每个漫画家天经地义的事,你可以为读者打开一个全新的领域。

很久以前,我在曾经的天涯论坛看到了《鲁班书》的故事,也就是辛普猴在一开始被KIWI推送的那个半夜尿裤子的故事。人们还传说,《鲁班书》由师傅私下传授,习者将会“缺一门”-即孤、寡、鳏、残的下场。

我当时觉得甚为有趣,就记在了本子上。后来把这个奇特的故事放入漫画中,让它成为一个引子,把辛普猴拖进了他从来不去的图书馆,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。但我平日所做的,还是以电动工具为主的现代木工,所以带进这个中国古代的木工教程,一定会产生奇异的反差感,我不知道读者读到这里会有什么感觉,但我想应该是会觉得有趣的。

更有趣的是,随着我撰写故事做调研,我发现《鲁班书》并不是天涯网友凭空虚构的书,这本书是真实存在的!其实《鲁班书》是历史上真实有的书,明代万历年间有过朝廷官方监督出版的。其全名为《新镌京板工师雕刻正式鲁班经匠家镜》,又称《鲁班经匠家镜》。除了流散至全世界各地的图书馆或博物馆,此书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也有扫描过的电子版可供在线阅读。

《鲁班经匠家镜》-扫描电子版来自Japan National Archive

当我知道这个事实时,这可把我给惊到了。因为自我写故事开始,这是一本虚构的网络段子上来的,结果发现真有此书,不仅有详尽的明代家具和建筑的规格,还有各种木匠干活的插图。我就这样一边查着资料一边想,与其回头去纠正开始的故事,不如就把对此书的发现过程写进故事,沿着《鲁班经》这本书背后的历史往前开展后面的故事。所以一开始心术不正的辛普猴,确实是被这个半夜憋尿的段子给吸引住了,但之后,他会怎么看待这个读完会害人的古代木匠教程呢?

于是您看到本书的最后一页,便是下一集故事的开篇了。

(未完待续)

本文为部分节选,全文请见后浪漫微信公众号

《辛普猴在纽约公共图书馆》张啦嘎 编绘

后浪漫官方网店—京东购买链接

后浪漫官方网店—淘宝购买链接

《辛普猴在纽约公共图书馆》-现场实拍

把书带到了作案......不,我是说,取材现场。你能认出如下画框内的场景所在之处吗?